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清清水

善者,万物之大德。盖以形微方其辉,盖以同合致其美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网易上所交的朋友不少,可走着走着,不少都远离而去。也许是文字的艰涩而使彼此疏远,但不同的观点更是其中的原因。我想基于对事物的认识深入与多揽才是一个人在思想上提高的根本,而居于某点则是由生自高的相斥之源。

什么才是正能量  

2018-01-16 13:24:09|  分类: 原创 随想感言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关于“正能量”这个问题,似乎已经很早就提出来了,前几年呼声更高,而近年来特别是现在或者说是以后人们还会提出这个问题。为什么向“正能量”而奔,结果当人们走入的时候却发现仍不是“正能量”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
 譬如,前些年人们要求思想解放,这一解放就引来了西方的理念,这一解放就否定了先人们的作为,这一解放就成了前人手足无措的尴尬,最后一股怨气冲到思想解放这个根子上,也最终形成了一方呼声欲出的“正能量”,结果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正能量,而是多了更多的粗鲁简单、虚假怪张及强势暴凌等问题,看看今天大多数时事新闻页面所发布的内容,我们就会理解呼声中“正能量”走入到什么程度了,更不用说已经已经崛起的讨伐声音及理性应对了。

 从以上事实中看来,“正能量”如果是走在与历史切割或走在历史虚无上的路径上,其纵然是有很多真性及道理,还是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正能量。因为这样会模糊甚至无视国情和历史处境上的等等不同,以为先一步者怎样后者也应该怎样,这样对于不同的历史追求者来说就会是一种不公正的对待,因此会得到历史实践者的不满及反对。实际上,任何事和任何人都没有完全的错或完全的对,但我们往往会持相反的思维来对待事物和他人,使把自己建立在永远正确的制高点评判上,结果会因为我们我们如上的致命性处位,而让自己成为妨碍及危害别人的对象,最终得以正能量来救赎。

 如果,对应前者的正能量崛起,是建立在理想及道理的更进一步上,那会是彼此互容互进的双赢,但如果是双方在错处及极端上的相互反制,那会是更加的恩怨对立及恶性成长,若表演在日常中,那只能是一种憋结或丑剧,也是演不出什么高大形象的。

 而要是,能共同把历史虚无等的东西共同去掉,或者是能减少了对方的历史虚无,并且又吸纳了对方的优良所在,这会是正能量呼声的正途与去处。相反,我们以为的“正能量”却不是正能量,是真正的自己不能被批评,不能被揭丑,而对对方则是欲颠覆与消灭之的,也就是要么是建立在以自己的认识为根基的基础上,要么是建立在以自己的利益为根基的,而全然不思不顾对方所思所需所求。

综上来看,中国现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正能量,是建立在自己模糊认识理念下的各类自我坚持,是各种思想、利益下自我为中心式的对撞甚至摧残,是自我下的坚持,而非容(融)同下的化合,因此所谓正能量的定义则也是偏颇自我意象间的对立,而不是能融不同或通一体智慧的进步路径,这就必然出其怪象,甚至是落入倒退、谬象之中也不自觉也。

 要想摆脱旧的、落后的正能量意识,我想就得要:

 1突破一个观念,那就是突破自我认识理念,这就是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,而把自己与他人的思想来源建立在不同思想创造的初级中,这样才能有相互学习、相互检讨、踏实进步的可能;

 2突出一个底线,那就是以可认识的基础事实为基准,而不是以自己已建立的理念为基准来衡量或“决定”世界及事物,把握好不能臆想的底线;

 3维护一个美好,那就是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是部分基础事实上的美好,要想维护世界及思想进步的美好,那就是让所认识的事实和认识同驾齐飞,使飞得更高更远,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小窝窝里,或与多种事实相悖的不该自满中。

 那么一个更合适的正能量应该怎么定义的呢?我想,一个能融他人、社会及世界的共同智慧及其积淀的方向才是符合正能量的正途,而不是还分崩在各自以为又要求他人顺从的纷乱与低级中,而需有似“人类共同命运体”的胸怀一样,是一种以爱心为支撑的能共同承受、共同努力的相互尊重、相互学习行为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29)| 评论(2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